西藏布达拉宫是信仰的化身,精神的象征。有人说,如果要来西藏,就一定要去朝拜她。千百年来,她已经成为了信仰的代名词,是无数人一生至少要觐见一次的圣地。壮丽巍峨的布达拉宫,拥有着超然脱俗的绝世容颜,终年与冰雪相伴,傲然屹立于西藏高原之巅。无数能工巧匠历时多年,用世上最珍贵的建筑材料,精心建造、用心雕琢,使其成为藏地最神圣、最庄严、最高雅的殿堂。历史上,她不仅是历代藏传佛教尊者的冬宫,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,也是藏族人民心灵深处的归属之地。布达拉宫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之上。集宫殿、城堡和寺院于一体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宏伟建筑。她依山而建,以白、红、黑三色交叉布局,象征和谐、权力与威严。虽历经千年风雨,却依然屹立不倒,成为历史和信仰的见证。
“布达拉”为梵语“普陀”的音译,意指观世音菩萨的居所。这座宫殿的创建与西藏历史紧密相连。公元7世纪,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,倾尽全力而建此圣殿。后曾历经了多次的毁坏与重建,现存的布达拉宫则是由17世纪中叶阿旺罗桑嘉措尊者主政时期大规模扩建,后又经历代教主几番修整而成。
布达拉宫集宫殿、城堡和寺院于一体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宏伟建筑。她依山而建,以白、红、黑三色交叉布局,象征和谐、权力与威严。虽历经千年风雨,却依然屹立不倒,成为历史和信仰的见证。
宫殿整体分为红宫与白宫两部分。白宫,因宫殿的外墙涂成白色而得名。这种白色材料是由白灰、牛奶、蜂蜜、白糖、藏红花等多种原料调和而成。之后每年的藏历八月二十五至九月二十五,信众与工匠们还要共同为宫墙重刷涂料,使布达拉宫的墙呈流体状,赋予它如冰川般的流动质感。
白宫东西长约320米,南北宽约200米。从山下无字碑开始,沿“之”字形坡道,便可以进入白宫朝向西方的东大门,在门廊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四大天王壁画,穿行于石阶步道,可见厚达数米的宫墙。布达拉宫坐北朝南的白宫主殿东大殿,藏语称东大殿为措钦夏,即“东集会大殿”,是举行重大庆典的主要场所。五世尊者在哲蚌寺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,即命令德司桑杰嘉措修建布达拉宫。而东大殿是在布达拉宫修复工程动工三年后,即1645年建成。1653年,清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册封五世尊者,此后历届尊者都要得到中央政府的册封,然后由清廷驻藏大臣主持坐床和亲政仪式,这些仪式都在东大殿举行。
白宫的顶层是东、西日光殿,因殿堂南侧置有宽大的落地窗,室内终日阳光明媚,故称之为日光殿。这里是历代尊者生活起居、处理日常事务的殿堂,包括处理政教事务的朝拜殿、个人闭关修法的习经修法殿、供奉护法神的护法殿,及起居的卧室等。在东日光殿和西日光殿之间设有传呈历代尊者指令的机构“孜噶”。
布达拉宫规模宏大,不仅是藏族建筑的巅峰之作,也体现了藏、汉、蒙等各民族在文化、艺术、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,她是藏传佛教发展的承载,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。她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与格局,弥补了中国古代缺乏宏伟石质建筑的历史,是世界建筑史上极具特色的集宫殿、灵塔殿、佛殿、行政办公机构、僧官学校、僧舍等诸多功能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。